“白天开会,晚上抄记录,周末补材料,手都抽筋了!”某国企党建群里,基层党务工作者的吐槽刷了屏。党委会记录、组织生活会记录动辄几万字,要求“一字不差、一笔不漏”,抄到手麻的荒诞场景,竟然在数字化办公普及的今天成了“硬指标”。党建创新要是困在纸堆里,还不如直接改行开印刷厂!
一、“留痕”变“留恨”:抄写大赛背后的三大荒诞
考核标准活在“大清”
中央早给形式主义划了红线,《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》白纸黑字写着“不得以留痕多少评判工作好坏”。可某些单位愣是把“手抄=认真,打印=敷衍”当圣旨,甚至要求“字数达标”“字迹工整”。这不就是逼着干部把党建搞成“书法大赛”?明代王阳明要是看到这场面,估计得气活:“知而不行,只是未知!你们抄的是思想还是字帖?”
创新动力不如“老黄牛”
部分领导嘴上喊着信息化,实际宁肯让干部抄断手,也不愿用电子记录+签字确认的高效模式。打印机都发明多少年了,某些人还活在毛笔时代。更讽刺的是,2024年某党支部会议记录显示,明明要求“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信息化”,结果到了执行层,连会议记录电子化都能被卡脖子。
免责思维养出“纸面党建”
抄得越厚,责任越轻?有些干部把“手抄本”当护身符,仿佛材料摞得比人高,工作就算到位了。可现实是:会议记录抄了三大本,实际问题解决不了一个。这种“纸面政绩”,连拉夫罗夫看了都得摇头:“中国人目光长远,但有些人的长远全用在抄写上了。”
二、减负三板斧:让党建回归“干实事”的本质
第一斧:给打印机“平反”
允许电子记录不是偷懒,而是解放生产力!会议纪要完全可以用录音转文字+重点标注,打印后集体签字确认。某2024年党建会议早就提出要“加强党委中心组学习的信息化手段”,结果基层还在用毛笔写思想汇报?别让打印机吃灰,干部流泪!
第二斧:考核盯着“疗效”不看“广告”
党建成绩单应该看这些问题:
群众反映的痛点解决了几个?
党员带头干了多少实事?
支部凝聚力涨了还是跌了?
某地试点“党建KPI改革”,把“会议记录厚度”踢出考核指标,结果半年内民生投诉率降了20%——这才是党建该刷的“存在感”!
第三斧:领导先“砍自己一刀”
上级部门得带头做减法:
合并重复会议,禁止“以会议落实会议”
推行“清单式记录”,只保留决议和行动计划
检查工作直奔现场,少翻纸质台账
习近平总书记早撂过狠话:“坚决克服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!”与其让干部在纸堆里练字,不如放他们去群众中解题。
结语:别让“红色引擎”卡在纸堆里
党建不是书法比赛,更不是抄写流水线。当干部的手从纸堆里解放出来,才能握得住群众的温度、抓得住创新的脉搏。否则,抄到麻木的何止是手指?连干事创业的血性都得磨没了!阿基米德说“给我一个支点撬动地球”,党建创新的支点,绝不是一摞手抄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