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战略的三大误区:目标、愿景、正确废话
很多人误把目标当战略,比如“明年销售额100亿”是目标而非战略;愿景如“成为登山领域最受尊敬的企业”是远期方向,但同样不是战略;而“始终满足用户需求”这类永远正确的口号,本质是无效的空话。
金句:战略不是胜利本身,而是取得胜利的手段。
二、战略的本质:关于“如何”的路径选择
刘润用登珠峰的19条线路作类比,揭示战略的核心——在明确目标后,根据自身条件和环境选择最佳路径。
爱好者路线:东南山脊线路商业化成熟,适合新手;
高手路线:北壁直上线路避开人流,但需更高能力;
开拓者路线:“东脊线路”无人成功,适合创造历史的人。
金句:战略是工具,不是大力丸。它能规划路径,但不能弥补能力短板 。
三、战略的边界:不解决目标和能力问题
目标不清晰时,战略无从谈起
《爱丽丝梦游仙境》中,若不知目的地,任何路径都正确。企业需先明确目标(如增长、利润或使命),战略才能生效。
能力不足时,战略失效
若体力不足以攀登珠峰,再好的路线也白搭。同理,企业若缺乏技术、资源,战略无法凭空创造优势。
四、战略公式:O-C=φ(e·a)
刘润提出战略公式:目标(O)与现状(C)的差距,需通过环境(e)和能力(a)的函数来弥补。
案例:母婴品牌面临市场萎缩时,战略不是“转行做养老”,而是根据自身基因选择深耕(优化产品)或转型(开拓新品类)。
核心逻辑:战略是“对症下药”,而非万能模板 。
五、战略与战术:预见问题 vs 解决问题
战术:像特警小队(SWAT),遇到问题解决问题(如竞品降价、渠道冲突);
战略:提前给自己出题,例如奶粉企业需预判“5年后婴儿市场萎缩,老年需求崛起”,提前布局研发和渠道。
金句:用战术的勤奋掩盖战略的懒惰,是企业家最大的危险 。
六、战略思维:从企业到个人的通用法则
企业层面:宝洁通过多品牌战略占领货架,而非依赖单一爆品;
个人层面:职场人需思考“5年后AI是否威胁岗位”“35岁后的竞争力”,提前规划技能和转型路径。
本质:战略是连接现实与未来的阶梯,而搭建阶梯需要理性分析+直觉判断 。
免责声明:本内容由AI改写生成,仅供用户参考使用。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,请联系我方删除!